央廣網商洛3月3日消息(記者王祎萍)陜西商洛山陽縣地處秦巴山區,是典型的“搬遷大縣”。“十三五”期間,山陽縣實施易地搬遷12472戶52785人。 村民搬遷后,該縣把穩崗就業作為解決群眾增收的根本途徑,探索出“五位一體”就業幫扶新模式,針對群眾不同特點與需求聯系對接多樣化差異化崗位,并盡力解決群眾上下班的“后顧之憂”。該縣也連續多年被評為全省陜南移民搬遷工作先進縣。 搬遷群眾就業情況究竟如何?有哪些好的經驗做法值得借鑒?近日,記者深入走訪了當地部分安置小區和產業園區。 來到十里鋪街道高一移民搬遷安置小區,道路寬敞整潔,便民服務中心、物業服務中心、婦女兒童之家、社區衛生室、社區工廠等一字排開。
婦女兒童之家(央廣網記者 王祎萍 攝) 記者走進婦女兒童之家,志愿者們正帶領一群小朋友,有的指導繪畫,有的講繪本故事,有的在陪孩子們玩玩具。“我是咱社區幼兒園的老師,自愿申請來到這里。我們這有14個志愿者,大家利用空閑時間來陪伴這些留守兒童。”志愿者黃顏筱介紹道,“一般放學后等兩個小時左右家長們就都接走了。” 記者了解到,這里已實現監控全覆蓋,孩子家長下載相應app后便可遠程看到孩子在這里學習和玩耍的情況,很好地解決了家長上班時的“后顧之憂”。 搬遷后家長去哪就業了呢?記者帶著疑問,在社區工廠中找到了部分答案。在社區工廠,婦女們正嫻熟地操作機器縫制衣服。
社區工廠中縫制衣服(央廣網記者 王祎萍 攝) “這個工廠里實行彈性上班制度,按照基礎工資加計件的方式計算薪酬,主要就是考慮附近村民照顧家庭的問題,她們下午早走照顧小孩、晚上想加班之類的,都很靈活。我們還舉行了評選活動,激發大家工作的積極性。”十里鋪街道駐移民小區干部柳飛告訴記者,當地根據不同村民的實際情況針對性提供就業崗位,對于年輕人進行培訓進入電子廠上班,對于需要照顧家庭的群眾就近安排崗位。距離稍遠的單位還提供午餐、班車等服務,進一步提升群眾就業的獲得感。 為促進搬遷群眾與原住居民更好地融合,除了常態化的法律宣傳教育,以及新舊村民在日常就醫、孩子上學中的交集外,兔年春節期間村里還舉辦了一場“村晚”。柳飛回憶道:“大家共同編排節目,在互相交流中更加熟悉。”
搬遷群眾在一海鮮菇廠就業(央廣網記者 王祎萍 攝) “搬遷后續扶持工作開展以來,山陽縣探索建立了‘五位一體’就業模式,通過產業鑲嵌就業、勞務輸出就業、創業帶動就業、工廠吸納就業、公崗安置就業等多種方式,實現就業22209人。”山陽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楊春華說。 近年來,山陽縣已累計認定社區工廠35家,建成中村新區、電子信息、和豐陽光等配套產業園27個,先后引進了67家資源加工型、生態環保型和勞動密集型優質企業落戶山陽,實現了大中型安置點產業配套全覆蓋,有效解決了搬遷群眾家門口就業增收問題。 據楊春華介紹,全縣以“三分一站一平臺”為抓手,設立就業服務保障站,選聘就業管理員10名,為搬遷群眾提供全方位的就業幫扶服務。依托磨溝流域食用菌產業園、電子信息產業園等園區鑲嵌就業414人,轉移就業539人,鼓勵搬遷群眾創業19人,引進社區工廠吸納就業82人,開發公崗安置就業11人,實現了有勞動能力且有就業意愿易地搬遷家庭至少有1人就業的目標。
搬遷群眾在一電子廠就業(央廣網記者 王祎萍 攝) 抓好異地搬遷群眾就業幫扶只是山陽縣做好搬遷群眾相關工作的一個縮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山陽縣健全完善了易地搬遷后續扶持“1+7”政策體系,明確了近些年全縣異地搬遷后續扶持工作開展事宜;同時,制定了社區治理、權益保障、公共服務等方面26項配套政策。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該縣還創新推行“雙監測雙評定干部代辦互認”機制,實現了搬遷群眾不出社區辦成事、權益不變有保障的初衷。 “我們現在由遷出地和遷入地對搬遷群眾實行防返貧雙重動態監測,雙方評定、干部代辦、互認結果,確保搬遷群眾各項權益可接續、不斷檔。”楊春華表示,下一步山陽縣將以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務實的作風,推進易地搬遷后續工作再上新臺階,不斷滿足搬遷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